花丝镶嵌艺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枚花丝镶嵌胸针在昆虫的头部展示了非常复杂的花丝细工工艺。 工匠运用镶嵌技艺将宝石嵌入昆虫的身体。 摄影:Eric Welch/GIA。
这件花丝镶嵌的胸针在昆虫的头部运用了很复杂的花丝技巧。 工匠运用镶嵌技艺将透明的翡翠嵌进昆虫的身体部分。 摄影:GIA的Eric Welch(埃里克·韦尔奇)版权所有。
花丝镶嵌工艺也被称为“细金工艺”。顾名思义,这项工艺主要由两种技艺组成。 首先是花丝工艺,这包括了将掐、填、焊、堆垒、攒和编织等基本手工技巧应用于不同粗细的金银细丝。 另一项工艺是镶嵌工艺,这涉及将宝石镶嵌到各种镶托,以及雕刻或贵金属上。 手工艺人可以随意选用其需要的不同技巧来完成一件作品。

花丝镶嵌艺术的历史 

花丝镶嵌艺术兴起于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 那时,这项工艺叫做“金银错”,“错”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将金银涂覆在青铜器的表面以作装饰。 随后,在唐(公元 618-907 年)宋(公元 960-1279 年)时期,人们发明了制作金银细丝的工艺,花丝镶嵌艺术渐趋成熟。
 
明朝(公元 1368-1644 年)是花丝镶嵌艺术的黄金时期。 很多不朽的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并一直流传至今。 明朝之后,花丝镶嵌工艺在清朝(公元1644-1911年)发展到了巅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由少数民族“满”族统治了260余年。
 
这项技艺在不断吸收历代艺术精华和不断的创新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现在我们在高档翡翠珠宝品牌昭仪翠屋的艺术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很多明清两代伟大作品的复制品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花丝镶嵌工艺只被皇家和特权阶层享有和把玩。 普通老百姓虽然也可以接触到一些作品,但这些作品不能使用像龙和凤这样的主题。 只有皇家可以拥有质量上乘的花丝镶嵌作品。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没落的清皇室再无法负担这些奢侈品的费用。 很多宫廷艺人出走并开始自己的手工艺生意。 在一段时期内,北京的南城曾经聚集了很多小型的制作花丝镶嵌工艺的作坊。北京的南城自古就是各种手工艺人聚集的区域。

这对耳环是明代杰出作品的复制品。 耳环是复制紫禁城宫灯造型的 3D 作品。 宫灯耳坠形似六边形轮廓的亭台楼阁。 金匠在亭角上坠饰了七个绣球。 佩戴者在走动时,绣球会来回摆动。 摄影:Eric Welch (埃里克·韦尔奇)/GIA。
这对耳环是明代杰出作品的复制品。 耳环是紫禁城所用宫灯的 3D 版复制品。 该灯模仿了拥有六边形轮廓的亭台楼阁。 金匠在亭状耳环上增加了七个绣球形吊坠。 佩戴者走动时,吊坠会来回摆动。 摄影:GIA的Eric Welch(埃里克·韦尔奇)版权所有。
这是一枚清朝戒指的复制品。这款戒指一度用作婆婆送给新媳妇的礼物,寓意是希望她成为一个能为家庭带来兴旺的巧妇。 通过采用细金艺术,算盘上的每一个算珠都可以自由移动。 摄影:Eric Welch (埃里克·韦尔奇)/GIA。
这是一枚清代戒指的复制品。这款戒指一度用作婆婆送给新媳妇的礼物,寓意是希望她成为一个能为家庭带来兴旺的巧妇。 通过采用细金艺术,算盘上的每一个算珠都可以自由移动。 摄影:GIA的Eric Welch(埃里克·韦尔奇)版权所有。
到了 20 世纪末,中国在经历了150年的风霜雪雨洗礼后,很多像花丝镶嵌工艺这样的老手工艺都几近失传。 能够从事这项工作的老艺人已经越来越少,年青人也很少愿意献身于这项艰苦的事业。 在 1966-1976 年间的文化大革命中,佩戴或拥有珠宝甚至仅仅外形靓丽都会被视为反动分子,令这些手工艺的传承雪上加霜。
 
随着在新世纪的到来,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让这项传统技艺看到了被继承的希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的实践、知识、和手工技艺。)
 

现代珠宝企业与
手工艺大师的合作

花丝镶嵌工艺用料高档考究,精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正因为如此,很少有商人愿意为此投资。 此时,高端品牌昭仪翠屋与花丝镶嵌大师Bai Jingyi(白静宜)的合作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此合作之前,由于价值取向和兴趣上不能达成共识,Bai(白)大师曾经拒绝过很多珠宝企业的邀请。 Zhaoyi (昭仪)的Wang (王)总再三向她保证利用花丝镶嵌给昭仪带来快速和丰厚的利润不是公司的目标。
 
昭仪翠屋希望为传承这项几近失传的技艺助一臂之力。 这次Bai(白)大师同意了合作,并大约在四年前他们为她成立了工作室。 Zhaoy(i昭仪)同时也支持Bai(白)大师的想法,首先重新打磨完善老的工艺技巧,然后再开发自己设计的花丝新产品。

RN 白大师 04 153796 636x358
知名的高端翡翠品牌Zhaoyi,(昭仪)与Bai(白)大师合作创建了一个传承花丝镶嵌工艺的工作室。 昭仪用翡翠业务赚来的利润来支持对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 摄影:GIA的Pedro Padua(佩德罗·帕多瓦)版权所有
在过去的四年中,Bai(白)大师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培养新人,制作古代精品的复制品和制作一些由自己设计的现代作品。 Zhaoyi(昭仪)在北京新天地的旗舰店一共有三层,其中有两层专门展出精美的花丝镶嵌复制品和新的设计作品。 三楼是北京唯一一家私营花丝镶嵌艺术博物馆。 这里展出了Jingyi Bai(白静宜)工作室制作的精美作品。 Bai(白)大师及其同事致力于将这种工艺传给下一代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这个团队始终坚持创新和为高端定制珠宝市场服务。

白大师正在工作室里制作一件花丝镶嵌作品。 照片由昭仪新天地珠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Bai(白)大师在花丝镶嵌工艺室工作,她正在制作一件花丝镶嵌作品。 照片由昭仪新天地股份有限公司(Zhao Yi Xin Tiandi Co., Ltd.)提供

Bai Jingyi(白静宜)大师

尽管已经在花丝镶嵌领域工作逾 50 载,Bai (白)大师依然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项艺术深深的热爱。
 
Bai(白)大师来自一个满族家庭,满族建立和统治了中国历史上的清朝。 受家庭传统的影响,当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深深爱上了绘画。 曾几何时,她梦想成为一名大画家,但是这一梦想由于后来人生中的一些变故而没有能够实现。

黄金首饰制作大师和首席设计师 Jingyi Bai(白静宜)让花丝镶嵌技艺发扬光大,并培训传人继承传统。 照片由昭仪新天地珠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Jingyi Bai(白静宜)大师是昭仪公司的手工艺大师和首席设计师,她创造了花丝镶嵌工艺并且亲自教授学徒将手艺传承给下一代。 照片由Zhao Yi Xin Tiandi Co., Ltd.(昭仪新天地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Bai (白)大师从小不仅对绘画情有独衷,还特别喜欢图案设计。 这为她后来的珠宝设计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学期间,她选修的是贵金属专业方向。在学校里,她学到了一些关于如何制作花丝镶嵌、珐琅等工艺品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但她始终觉得这些不足以让她在将来成为一名手工艺大师和设计师。 她在花丝镶嵌工厂工作,师从一些真正的老手艺人,在此期间取得了重大进步。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Bai(白)大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花丝镶嵌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中,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很多首饰设计上的荣誉和奖项。 2008 年,国务院正式将花丝镶嵌工艺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Bai(白)大师也被推选为正式传承人。 这项殊荣以及Zhaoyi(昭仪)公司的不懈支持使Bai(白)大师的事业又登上了另一个高峰。
 
在公司和同事的共同支持下,Bai(白)大师率领她的团队完成了很多古代精品的复制项目。 其中一个实例是“点翠六龙三凤冠”的复制。她和她的同事们不仅使用了纯金艺术。 她还使用了已经基本失传的“点翠”工艺。翠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类,它们背部的蓝色羽毛异常绚丽。 老工匠在翠鸟活着的时候拔下背部最漂亮的几根羽毛,然后将这些羽毛镶嵌进珠宝首饰。 这项工艺几乎被皇室所独享。 2012年,“点翠六龙三凤冠“通过重重筛选而获得“北京工艺美术珍品”的称号。

白大师在创作这件“六龙三凤冠”代表作时,运用古老的点翠工艺进行细节处理。 摄影:Eric Welch (埃里克·韦尔奇)/GIA。
羽毛的细节在这顶“六龙三凤冠”的蓝色部分清晰可见。 摄影:GIA的Eric Welch(埃里克·韦尔奇)版权所有。
作为Zhaoyi(昭仪)的高端定制花丝镶嵌首席设计师和工艺师,白大师现在依然在工作室全职工作。 她很高兴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加入她的团队来继承这项传统工艺。 她为这些年青人感到骄傲并倾尽自己所学来传道授业。

白大师全天都在工作室工作,同时教授学生和学徒。 照片由昭仪新天地珠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Bai(白)大师仍然在工作室全职工作,而且还倾心教授学生与学徒。 照片由Zhao Yi Xin Tiandi Co., Ltd(昭仪新天地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花丝镶嵌制品的市场

虽然Bai(白)大师和她的同事们专注于花丝镶嵌高端定制市场的开发,她向我们坦诚,确实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存在。 在中国大陆各地分布着许多小手工作坊,他们的投资非常有限,且兴趣领域不尽相同。 他们并没有把对这项技艺的传承当作自己的任务,而是大多生产一些质量一般或较低的产品,或者是在其他艺术品中加入一些花丝的成分。 他们的目标是旅游纪念品市场。

Bai(白)大师原来认为自己制作的高端花丝镶嵌产品的消费者应该是成功的商人或者是政府高层。 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年青人也很喜欢她的作品。 工作室最早开发制作的一套花丝镶嵌首饰就是被一对很年轻的夫妇买下的。
 
关于花丝制品的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Bai(白)大师本身并没有感觉到它们之间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为复古风潮从来都不会退出时尚舞台。 她注意到很多中国的年青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 她很喜欢看到一些年轻女生穿着现代时尚却同时佩戴从母亲或祖母那里继承来的古典首饰。 对于海外消费者,除了注重款式外,他们还格外关注产品的做工。 总体来讲,花丝镶嵌工艺市场的未来还是光明的。

这些新设计的现代花丝镶嵌艺术品均陈列于昭仪的艺术博物馆中。 摄影:Eric Welch (埃里克·韦尔奇)/GIA。
这些新设计的现代金银丝细工镶嵌艺术品均陈列于Zhaoyi(昭仪)的艺术博物馆中。 摄影:GIA的Eric Welch(埃里克·韦尔奇)版权所有。

花丝镶嵌工艺的未来

作为中国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工艺已经开始博得大众的关注,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 虽然我们看到一些希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首先,掌握这项工艺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技巧都会逐渐遗失。 我们需要更多的传承人来充当教师教授年轻一代。
 
其次,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学徒。 目前,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愿意坐下来学习这门技艺,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人,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中的一部分将来会将其传承下去。
 
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被传承和存活下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独立“呼吸”,也就是说他必须能够有自己的市场,在市场中生存,而不是只存在于博物馆内,或者只受到一小部分人的推崇。 Bai(白)大师坚持认为,复制精品可以用来巩固这项几近失传的手艺,但它不是唯一出路,她和她的团队还必须创造新的设计产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终适应当今的市场。 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这门技艺的存活。
 
最后,Bai(白)大师想告诫年轻的设计师,他们必须尽量从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门类中吸取更多的营养。 作为油画的爱好者,Bai(白)大师建议年轻人要多走出去,学习西方的艺术思想。 与此同时,她也提醒大家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这才是让他们从其他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基础。 正如她所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往往能够摩擦出最美丽的火花。

Tao Hsu(许涛)博士是《宝石与宝石学》技术编辑。 Andrew Lucas(安德鲁·卢卡斯)是美国宝石研究院卡尔斯巴德实地宝石学的内容策略经理。

作者感谢Bai JingYi(白静宜)大师和我们分享她的珠宝设计制作知识和技巧及向我们展示她多年来对花丝镶嵌艺术的热情。 我们还要感谢高端珠宝零售商Zhaoyi(昭仪)公司协助我们在其北京旗舰店和私人博物馆内进行拍摄。 在此特别感谢 Zhaoyi (昭仪)公司的Vivian Jiang(蒋维薇)和Grace Gao(高露)协调本次采访。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感谢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Jianlin Xiong(熊见林)在北京作为我们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