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美乐珠”仿品
一月 21, 2011

不时有客户提交一颗“珍珠”鉴定真假,因为他们听说或认为它源自某种软体动物。图 1 便是这种情况,客户认为它是“美乐珠”,提交给我们鉴定。这颗“珍珠”重 52.49 克拉,近似圆形,尺寸为 19.62 x 19.21 x 19.16 毫米。虽然从外观上看,它并不是一颗典型的珍珠,但确实可以当成珍珠,因而需要进一步检验。所以,非常有必要出具证书,也可以理解客户为什么想确定结果。
先用放大镜、然后用显微镜进行初步目视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比较细的条纹(图 2),它们沿着一个区域内透明的表面凹槽形成了一个人字形图案。这本身就开始引起了注意,因为在珍珠中看到任何被视为“笔直”的条纹结构都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除非它与附贝养珠的底部有某种联系——如果有任何相关贝壳以某种方式附在珍珠上,此时可能会有一些比较直的条纹。然而,由于条纹似乎贯穿了整颗“珍珠”,其“珍珠”性质立即受到质疑。致使珍珠的身份更加令人怀疑是,我们还

发现,相比我们对这种自然颜色的珍珠的预期,它的颜色要稍微斑驳一些,因此我们进行了更加仔细的检验。不久后,我们在表面靠近横穿前述主表面凹槽的裂缝处,观察到了一些微小但很明显的橙色物质(图 3)。这进一步证明,一切与表象并不一样。但我们还必须收集更多信息来支持我们的初步意见,因此我们必须使用其他设备,包括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些更高级的分析程序。

在获得 2.84 的比重结果后,我们继续分析,使用我们的内部 Faxitron 实时放射显微成像系统,检验我们能否看到任何与珍珠结构相似的特征。很快,我们在第一个方向发现了条纹结构(图 4),并在初次发现人字形结构时,通过初步光学检验在另一个方向也看到了人字形结构。根据我们的经验,大多数天然美乐珠呈现两个放射显微成像结构中的一个:没有大用的结构,亦或完全没用的结构;或有时是在其中心附近有一个小小的类似孔洞的结构。因此,这种特殊样式的条纹与天然同心结构美乐珠无关,与软体动物体内形成的珍珠也没有关系。所以,形成这种特殊“珍珠”的材料性质被认定为贝壳,鉴于此,我们似乎是在经手一颗用贝壳制作的“美乐珠”仿品。

颜色呢?我们还要证明其是否是自然着色。在紫外线照射下进行检验时,它对短波或长波辐射没有表现出任何有用的反应。因此,我们主要使用三台设备帮助确定颜色成因。运用通用方法时,能量色散式 X 射线荧光光谱仪 (EDXRF) 的分析结果显示没有异常;而运用特定的碳酸盐法时,发现锰含量低而汞含量高,从而证明所用贝壳是通过海水软体动物形成。使用 Perkin-Elmer 950 超紫外 - 可见 - 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UV-Vis-NIR) 获得的光谱呈现出橙色珍珠或贝壳的吸收特性,但没有呈现出能让我们顺利找到颜色成因的特征。因此,我们只好选择 Renishaw inVia Raman 显微镜,使用 514 纳米氩离子激光,更具体地确定颜色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贝壳由霰石构成,因为在 1086 cm-1 处有一个主振动峰,在 704 和 702 cm-1处有两个副峰;但也表明它并非自然着色,因为没有出现美乐珠或帝王唐冠螺珍珠等天然彩色珍珠或贝壳常有的聚烯峰(Salares(萨拉雷斯),1977 年)(图 5 和图 6)。即使是颜色相对较浅的珍珠,只要具有天然聚烯色素,也通常可以在 1120 cm-1 和 1520 cm-1 附近区域看见一些小峰,因此,检验这颗“珍珠”上颜色相当饱和的区域时,这些峰应该表现得非常明显。事实上却根本没有出现这些峰,这表明它是人工着色。


我们虽然不能更具体地确定贝壳着色所用色素的确切性质,但它与 2008 年1提交给 AGTA(美国宝石贸易协会)鉴定所的另一颗珍珠仿品中检测到的染料相似。
而且还有明确迹象表明,它经过成型和抛光处理,进一步说明它很可能是仿品而非珍珠。虽然通过重度加工(即通过锉屑或研磨改变形状)和抛光处理来改善光泽并不能证明它就是采用贝壳制成,但是在使用贝壳制作珍珠仿品的过程中,这两项处理通常都必不可少,所以除所有其他因素外,还同时存在这两种处理方法时,着实更加可疑。
染色的“美乐珠”仿品在市场上不算特别罕见,但它们确实让鉴定所的宝石学家有了不同发现,因为它们并不会定期提交至鉴定所,毕竟大多数客户都清楚地知道他们拥有的是否是天然珍珠,如果其怀疑对象最终被鉴定为仿品,那要证明这笔钱花得值也相当困难。因此,鉴定所能看到的珍珠仿品往往只有两种情况:客户确信是珍珠或出于兴趣/研究目的而提交的珍珠(Krzemnicki(克尔泽姆尼基),2006 年;Wentzell(温策尔),2006 年)。与上述两篇参考文章中提到的所有“美乐珠”仿品一样,这颗特殊染色贝壳珍珠最有可能的来源是砗磲属(包扩大砗磲在内的各种蚌类),推测依据是贝壳的厚度和明显的火焰图案。
1 AGTA 网站上已经看不到这篇文章,但通过网络搜索可以找到一些参考资料。
Krzemnicki, M.S.(克尔泽姆尼基, M.S.),(2006 年) ,A Worked Shell Bead as an Imitation of a Melo Pearl(《一颗模仿美乐珠的人造贝珠》)
Salares, V.R.(萨拉雷斯, V.R.),Young, N. M.(杨, N. M.),Carey, P. R.(凯里, P. R.), Bernstein, H. J.(伯恩斯坦, H.J.),(1977 年),Excited state (excitation) interactions in polyene aggregates(《烯烃聚合物的激发态(激发)相互作用》)。Resonance Raman and absorption spectroscopic evidence(《共振拉曼和吸收光谱证据》),J. Raman Spectrosc.(《J. 拉曼光谱》),第 6 期,第 282-288 页。
Wentzell, C.Y.(温特泽尔, C.Y.),(2006 年)Imitation Melo "Pearls"(《“美乐珠”仿品》),Gems & Gemology(《宝石与宝石学》),第 42 卷,第 2 期,第 166-167 页。